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
河豚係暖水性之魚類,分布於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海域,在台灣近海有30多種。體型有長、有短、有圓、有方,共同特點是遇到危險時會將肚子漲大以嚇走敵人。河豚肉味道鮮美,其毒素為河豚毒素。河豚因種類、地域及季節不同而有毒性強弱之分,其中卵巢、肝臟含有劇毒,腸、皮膚含有強毒,也有肉中含毒者。
河豚毒結構式
特性
1. 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強度與痲痺性貝毒相當,約為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
2. 具耐熱性,加熱並無法將毒素破壞。
發生原因
1. 國內以往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多因不明瞭自己吃的是河豚,或吃到其他非河豚但卻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如蝦虎、貝類、螺類及不知名的魚種)而中毒。
2. 台灣產河豚的種類約有30餘種,一般以肝臟及卵巢毒性最高,其次為皮膚及腸等(如下表)。部分河豚之肌肉雖然無毒,但其內臟部位可能有毒,在料理的時候毒素很可能會污染到魚肉。
3. 加工業者缺乏對魚種的辨識能力,誤把台灣產河豚製成香魚片,屢次造成食物中毒事件。
表、台灣產河豚毒性在臟器官中的分布
中毒症狀
1. 河豚毒素中毒症狀多於食後3小時內(通常是10~45分鐘)產生。
2. 主要以影響神經系統為主,常見症狀為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
3. 嚴重時則可能導致複視、無法發聲、瞳孔擴大、眼肌無力、抽搐、血壓下降繼而肌肉鬆弛、橫膈膜運動停止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約為61%。
治療方法
1. 由於無解毒劑,因此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對於嘔吐嚴重的患者,補充足夠的體液及電解質。
2. 如未產生呼吸衰竭,應不會造成死亡。但如患者已產生明顯之肌肉無力現象,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如何預防
1. 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
2. 避免食用毒性較大的內臟部位。
3. 如果在食用水產品後產生中毒症狀,應先催吐將胃內容物排出,並儘速就醫,以免因中毒嚴重,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
台灣病例概況
109年宜蘭縣曾發生民眾食用某餐廳提供之餐點後,出現嘔吐、四肢麻痺的症狀,經調查食餘檢體為河豚毒陽性,推測是因為業者未妥善選擇進貨食材或食材處理不慎,而導致食品中毒事件發生。
參考資料
1. 陳樹功等 (2009),新編食品衛生與安全,華格那企業。
2. 黃登福、盧秋燕 (2007),河豚食用的安全性,科學發展月刊,419。
3. 彭千曄 (2003),魚貝類潛藏的毒素,科學發展月刊,369。
4. 行政院衛生署 (1997),台灣地區有毒魚貝介類圖鑑。
5. 黃登福 (2010),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99年度「建立風險分析組織及活動發展之 標準模式系統研究」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6 . 臺灣魚類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