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41期 2023/09/29 如需引用本署圖文,請原圖文轉載並註明出處,請勿重製、刪減或修改內容

本期提要

  • 3.食品污染物是啥米?食藥署教您聰明預防

        食物中的污染物質,是指非有意添加而存在於食品者,可能來自天然存在、環境污染或食品於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中所產生或遭受污染。食藥署特別說明「丙烯醯胺」及「多環芳香族化合物」這2種在食品高溫加工過程中常見的污染物。
    高溫與低水分加熱,皆可能產生食品污染物
        丙烯醯胺及多環芳香族化合物中的苯(a)駢芘(benzo(a)pyrene,BaP)分別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歸類為人類可能致癌物及一級致癌物。食品中的胺基酸(尤其是天門冬醯胺)與還原醣(如葡萄糖和果糖)在120℃以上高溫及低水分的加熱情況下產生梅納反應,即可能生成丙烯醯胺;多環芳香族化合物則是在煙燻、乾燥、烘焙、燒烤等過程中,有機物質經不完全燃燒或熱裂解反應所生成。由於這些加工法可賦予特殊質地、風味或口感,難以禁止上述加工操作,故透過農業栽培、配方調整及加工程序控制,可減少食品受污染,並降低攝食風險。
        食藥署已公布「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之參考指引」及「降低食品中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含量之作業指引」,亦已公開「食品中丙烯醯胺之檢驗方法」及「食品中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之檢驗方法」,提供民眾、食品製造業及檢驗機構參考依循。
     
    控制烘烤、油炸溫度,去除燒焦處更安全
        食藥署提醒,烹調食品時,建議油炸溫度應維持在160~175℃之間,烘烤溫度在180~220℃之間,顏色呈現金黃色即可,不要過度加熱,可減少丙烯醯胺含量。另外,煙燻、乾燥或燒烤時,應保持火源與食材的適當距離,加熱後可適當去皮,或刮除表面煙燻與燒焦處,以降低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的攝入。
    回上一頁

食品藥物管理署 更多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訂閱/取消電子報

l 個人訂閱: 便民服務 > 訂閱電子報 > 輸入e-mail >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管制藥品簡訊
l 團體訂閱: 便民服務 > 下載專區 > 其他下載 > 團體訂閱食品藥物安全週報申請單
                                                           > 團體訂閱管制藥品簡訊申請單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每週告知您食品、藥品、化粧品、醫療器材等時事新知。
管制藥品簡訊:每季告知您管制藥品的國內、外新知與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