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81期 2024/07/05 如需引用本署圖文,請原圖文轉載並註明出處,請勿重製、刪減或修改內容

本期提要

  • 2.雪卡毒素是啥米?藏在全球暖化下的中毒風險

          隨著夏天到來,溫度日漸上升,在全球暖化下,除了造成極端氣候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在食品安全中的風險也緩慢上升!就讓食藥署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並避免攝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雪卡毒素(Ciguatoxin)。

     

    雪卡毒素,常見於魚類內臟
          由於海洋溫度上升,促使有害藻類增生,如甘比亞藻(Gambierdiscus spp.)和福氏甲藻(Fukuyoa spp.),其產生的「雪卡毒素」經藻食性魚類食用、再被肉食性魚類攝食,最終,「雪卡毒素」會藉由食物鏈再被人攝入,因而導致中毒。

          「雪卡毒素」最常存在於魚類內臟中,尤其是肝臟。「雪卡毒素」結構穩定性高、無色無味且耐高溫,故無法藉由烹煮去除,且食用前難以察覺,因此無法由魚的外觀或氣味判斷是否含有毒素。

          「雪卡毒素」中毒的潛伏期較長,12小時內可能出現如噁心、嘔吐、腹瀉、低血壓、心搏過緩、感溫異常、頭痛及頭暈等症狀,少數病患甚至會出現癲癇,該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數月至數年。

          臺灣四周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藻類及魚種資源,與「雪卡毒素」中毒相關的珊瑚礁魚種像是單斑笛鯛、雙斑笛鯛、星鱠及老虎斑等,我國近10年來總共發生4起雪卡毒素中毒案例,分別在2013年1起、2014年2起以及2019年1起,共計13人受影響,其中3起中毒事件均與雙斑笛鯛有關。

    預防「雪卡毒素」中毒,4大撇步記起來
    • 1.避免食用不明來源、不知名的魚類及水產品。
    • 2.避免食用珊瑚礁魚種的頭、魚皮、內臟和卵。
    • 3.購買魚類及水產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並避免購買重量超過3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種。
    • 4.食用後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食藥署提醒,若食用魚類後,出現中毒不適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接受專業的治療與照護。

    回上一頁

食品藥物管理署 更多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訂閱/取消電子報

l 個人訂閱: 便民服務 > 訂閱電子報 > 輸入e-mail >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管制藥品簡訊
l 團體訂閱: 便民服務 > 下載專區 > 其他下載 > 團體訂閱管制藥品簡訊申請單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每週告知您食品、藥品、化粧品、醫療器材等時事新知。
管制藥品簡訊:每季告知您管制藥品的國內、外新知與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