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42期 2025/09/05 如需引用本署圖文,請原圖文轉載並註明出處,請勿重製、刪減或修改內容

本期提要

  • 二、「毒」與「藥」僅一線之隔

          提到「毒」,多數人會聯想到危險、致命、有害;而「藥」則常被視為治病救人的良方。事實上,兩者的界線並不如表面那麼清楚,很多時候差別只在於「劑量」。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斯(Paracelsus)曾指出:「所有物質都是毒物,沒有任何東西不是毒物,唯有劑量決定它是否為毒物。」這句話揭示了藥與毒密不可分的本質。


    劑量,決定了是藥還是毒 
          最常見的例子是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退燒藥。該成分是經肝臟代謝後產生作用,能緩解疼痛與發燒。然而若服用過量,代謝物反而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導致肝衰竭。

          換句話說,即使是藥品,若劑量過高或使用不當,也可能變成毒;反之,若掌握正確劑量與用途,許多毒物也能成為藥品的來源。

    從「毒」中尋找「藥」:科學的智慧結晶
    透過研究毒物的作用機制,科學家能找出對抗特定疾病的有效成分,進而發展成藥品。例如:
    (1)青黴素(Penicillin):
    青黴菌孳生時,可能引起腎毒性或腸胃道不適。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其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抑制細菌生長,從而研製第一種抗生素,開啟抗生素的時代。

    (2)芋螺毒素(Conotoxin):
    芋螺分泌的神經毒素會麻痺肌肉,但因其能調控神經訊號傳遞,被應用於止痛藥開發,成為止痛藥的一種選擇。

    (3)美國毒蜥毒素(Exendin-4):
    被咬傷可能導致低血糖致命,但因其胺基酸結構類似人體GLP-1,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科學家將其開發成糖尿病治療藥品。

    (4)東莨菪鹼(Scopolamine):
    來自茄科植物(如曼陀羅)的天然生物鹼,高劑量具有致幻與抑制中樞神經毒性;適量使用則能治療胃腸痙攣,並緩解暈車、暈船。

    毒與藥,關鍵在如何使用
          
    「毒」與「藥」本質上一體兩面,差別在於劑量與應用方式。我們不必因「毒」而過度恐懼,也不能對「藥」掉以輕心。在科學研發、嚴謹法規,與醫療專業指引下,才能讓毒變藥、藥不成毒。

          下次服用藥品或聽到某種與毒物相關的消息時,不妨想一想:它究竟是毒還是藥,答案往往取決於我們是否能正確、適量地使用它。
    回上一頁

食品藥物管理署 更多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訂閱/取消電子報

l 個人訂閱: 便民服務 > 訂閱電子報 > 輸入e-mail >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管制藥品簡訊
l 團體訂閱: 便民服務 > 下載專區 > 其他下載 > 團體訂閱管制藥品簡訊申請單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每週告知您食品、藥品、化粧品、醫療器材等時事新知。
管制藥品簡訊:每季告知您管制藥品的國內、外新知與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