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失憶性貝毒中毒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 ASP)
| 發布日期:2017-02-13 | 更新日期:2022-06-27 發布單位:食品組

失憶性貝毒中毒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 ASP)

    失憶性貝毒為一神經毒素,最早於美國西岸海中被檢測出。主要為赤藻產生藻華時產生軟骨藻酸(Domoic acid),貝類(如竹蟶、蚌、貽貝等)、沙丁魚或蟹類,濾食海洋藻類後,易蓄積於生物體類,並可能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201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研究發現,海洋暖化可能導致越來越多貝類帶有致命毒素,有些藻類會產生軟骨藻酸(Domoic acid),累積在濾食性貝類中,人類若吃下含足量軟骨藻酸的貝類,會出現癲癇、喪失記憶,少數情況會死亡。 

軟骨藻酸結構式

軟骨藻酸結構式,來源:http://www.sigmaaldrich.com/catalog/product/sigma/d6152?lang=en&region=US

 

特性

失憶性貝毒是非蛋白質類的具神經興奮性之胺基酸物質(excitatory amino acid),主要成分為軟骨藻酸,可溶於水,對熱及低溫相當穩定,不易藉由高溫烹調或冷凍方式加以破壞。

發生原因

    失憶性貝毒可能存在於民眾食用的海鮮物種中,如二枚貝(文蛤、牡蠣、淡菜、竹蟶等)或蟹類。台灣尚未有失憶性貝毒中毒案例,然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岸的海獅及海鳥食用海中貝類後造成食品中毒症狀,貝類產品經檢測出具有失憶性貝毒,1987年加拿大曾因民眾食用大西洋沿岸的養殖貝類後,出現胃腸道不適、記憶喪失等急性食品中毒症狀,貝類檢測出具有失憶性貝毒。

 

 紫貽貝(淡菜)

紫貽貝(淡菜)

 

分佈:台灣省北部和離島、日本、歐洲、北美洲和澳洲等沿岸海域。國外此貝類常遭有毒藻類污染,易蓄積高毒量之麻痺性貝毒、下痢性貝毒或失憶性貝毒。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有毒海洋生物網頁。 

中毒症狀

1.食入後約30分鐘~24小時內首先出現腸胃道中毒症狀,症狀可能包括嘔吐,腹瀉,腹部絞痛,頭痛和頭暈等,24小時小時後開始出現神經症狀,包含神智不清、抽搐、視力障礙短期記憶力喪失、心律失常及昏迷等。

2.因失憶性貝毒會破壞大腦內的海馬體及鄰近部位,海馬體是控管生物體記憶,故會造成記憶力喪失。

3.除了上述典型症狀外,近年也發現會造成腎臟損傷,其所需之毒素僅需造成神經症狀的百分之一。

治療方法

目前並沒有特效解藥,若攝食具有失憶性貝毒之產品,建議立即就醫。

如何預防

1.有毒的矽藻如多列尖刺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會大量增生引起藻華現象,對水域造成危害,因此需嚴密監測貝類產區的藻相與環境。

2.對水產品進行毒性監測。

3.食用水產品若發生身體不適之症狀,應立即停止食用。

4.不要自行捕撈貝類等水產品,也要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

實際案例

1987年,加拿大民眾食用該國大西洋沿海養殖的淡菜後,引起腸胃不適和神經障礙之中毒事件,患者有107人,其中4人死亡,12人有記憶喪失的後遺症,後續在養殖淡菜的海域中觀察到藻類有藻華現象,並在藻類及貝類檢測出失憶性貝毒。

參考資料

1.蔡永祥、黃登福(2009),新編食品衛生與安全,華格那企業。

2.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282(2008),藻類毒素簡介與醫療發展價值。

3.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有毒海洋生物網頁。(http://meda.ntou.edu.tw/)

4.S. Morgaine McKibbena, William Petersonb and et al. 2017. Climatic regulation of the neurotoxin domoic aci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14 (2) 239-244.

5.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12), Bad Bug Book (Second Edition). ( https://www.fda.gov/food/foodborneillnesscontaminants/causesofillnessbadbugbook/)

6.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http://wdfw.wa.gov/)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