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熱帶性海魚毒 (Ciguateric toxins)
| 發布日期:2021-03-05 | 更新日期:2021-07-08 發布單位:食品組

 

熱帶性海魚毒 (Ciguateric toxins)

海洋生物毒廣泛分布在許多海洋生物中,大家最熟悉的有河豚毒與麻痺性貝毒。除了上述兩種之外,還有因攝食熱帶或亞熱帶珊瑚礁魚類引起的熱帶性海魚毒中毒。不過熱帶性海魚毒所引起的中毒症狀,與河豚毒和麻痺性貝毒的症狀不同,致死率也較低。

 

常發生熱帶性海魚中毒的珊瑚礁魚種約有數百種,其分布海域界於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以太平洋、西印度洋、加勒比海等海域為主。臺灣的漁業作業範圍大都在這些海域,因此易發生熱帶性海魚毒中毒。

雪卡毒結構式 

雪卡毒結構式

特性

 

熱帶性海魚毒的毒素成分相當複雜,主要毒素類型是脂溶性的雪卡毒 (ciguatoxin, CTX),屬於非結晶多醚化合物。此毒素穩定性高,縱使經高溫烹煮、冷凍、乾燥或人體胃酸,均不會被破壞。

 

發生原因

1.     毒素的來源是有毒渦鞭毛藻,主要寄生在紅藻、褐藻、綠藻等大型藻類上,並且附著於珊瑚礁岩的表面。當熱帶珊瑚礁魚類攝食到這些有毒藻後,毒素便開始在魚體中累積,再經由食物鏈的傳遞與蓄積,及生物氧化代謝,而成為毒性更強的魚毒。最後人類吃了這些有毒魚類,導致中毒。

2.     由於毒素會透過食物鏈的積聚,因此魚體愈大,所含的毒素愈高。毒素可累積於魚體全身,但以肝臟及內臟的含量較高,這些毒素即使經過高溫加熱烹煮也不會被破壞。

3.     由於毒素對海魚本身並無危害,所以單從魚體外觀、氣味或肉質無法分辨是否含有毒素。即使是相同的魚種,也會因為從不同的海域所捕獲,導致魚體內所含的毒素有很大的差異。

4.     臺灣可能含有熱帶性海魚毒的珊瑚礁魚種達29種以上,常見的有笛鯛、鱠魚、鯙鰻(錢鰻)、臭肚魚(象魚)、紅格魚、鸚哥魚及石斑魚等。

熱帶性海魚毒

青星九刺鮨(紅格魚、郭魚)玳瑁石斑魚(石斑、格仔魚、花狗魚)白緣星鱠(鱠魚)白斑笛鯛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有毒海洋生物網頁。

潛伏期

熱帶性海魚毒的中毒症狀通常在攝食1~24小時後出現,隨著魚體所含毒性、攝食魚體部位及個人的敏感性不同而有所差異。

 

中毒症狀

熱帶性海魚中毒主要引起腸胃、神經系統及少部分心血管方面的症狀:

1.     腸胃症狀-中毒初期會有腹痛、噁心、下痢和嘔吐的現象,接著會因為嘔吐和下痢而導致嚴重的脫水,症狀通常會持續1~2天。

2.     神經系統症狀-主要是感覺遲鈍和異常,對於冷熱溫度的感覺有顛倒的情況發生(如:覺得熱咖啡是冷的而冰淇淋是熱的),碰觸肌肉時會有劇烈的疼痛感,其次還有疲勞、無力感、四肢及口、喉的刺痛與麻痺感、流口水、流眼淚、運動失調等症狀。這些和神經方面有關的症狀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可能會持續數個星期到數個月甚至數年。

3.     心血管症狀-會有心房肌肉收縮增加、心律不整、心搏徐緩和低血壓的現象發生,嚴重者可因呼吸困難而致死。

 

治療方法

1.     先使患者嘔吐,將胃內容物排出後緊急送醫,並保留所食之檢體,以利病因之判定,同時可做為急救之參考。

2.     可以利用活性碳吸附毒素。

3.     給予支持療法,監測是否有低血壓、心律不整、呼吸抑制等現象,如果有需要則必須立刻插管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4.     醫院也會視中毒程度施行靜脈輸液及血液透析等治療,以稀釋體內血液中熱帶性海魚毒的濃度。

如何預防

1.     避免食用珊瑚礁魚類的頭、魚皮、肝臟、內臟和卵。

2.    避免食用所有材料均來自同一條大型珊瑚礁魚類的「全魚宴」。

3.     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購買,同時詢問是來自哪一個捕魚區,當來源不確定或有懷疑時應放棄購買。

4.     選購時避免購買體重超過3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類。

5.     食用大型海魚時,先試食一、兩口,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6.     食用後如果有不適感或中毒症狀應立即就醫。


台灣病例概況

本署官網 >業務專區 >食品>餐飲衛生 > 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 歷年食品中毒資料 (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23#.VfYlO7kViUk)

實際案例

1.   1039月,民眾向魚販購買俗稱「土赤海」大型海魚烹煮味增湯後,陸續出現下痢、嘔吐、口喉麻痺感、心搏徐緩及呼吸困難等症狀,食餘檢體經衛生局送驗後,魚塊經鑑定為雙斑笛鯛,研判為魚體體內含有熱帶性海魚毒,造成食品中毒。

2.   1034月,親友贈送不知名深海魚予高雄市某家人,家人攝食後率續發生腹瀉、骨頭痠痛、手部末稍遇水刺痛等症狀,食餘檢體經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採樣送驗後,鑑定為雙斑笛鯛,研判為魚體體內含有熱帶性海魚毒,造成食品中毒。

參考資料

1.     陳樹功等 (2009),新編食品衛生與安全,華格那企業。

2.     黃登福、陳南宏 (2007),熱帶性海魚毒,科學發展月刊,420 : 19-23

3.     蕭美玲等 (2006)小心珊瑚礁魚類 避免雪卡毒素中毒,藥物食品安全週報,33

4.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有毒海洋生物網頁。

(http://meda.ntou.edu.tw/toxin/?t=1&c1=0&c2=0&p=4)

5.     台灣魚類資料庫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099)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