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PHI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U.S.A.
特性
1. 革蘭氏陽性 (G(+)) 桿菌。
2. 具有鞭毛。
3. 兼性厭氧菌。
4. 不會形成芽胞。
5. 可生長的溫度範圍在3~45℃之間,最適合溫度為30~37℃,特別是在冷藏溫度4~10℃仍可繁殖。
發生原因
1. 主要傳染途徑是以食品為媒介,食入曾受李斯特菌感染的食品。
2. 易受感染之食品包括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及冰淇淋等。
3. 需經常接觸牲畜的工作者,例如獸醫、畜牧業、寵物飼養者、禽鳥飼養者。
4. 生食者與實驗室工作人員也屬於感染高危險群。
潛伏期
潛伏期短至3天,長到70 天。
中毒症狀
一旦感染了李斯特菌症,每個人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會因為年齡、性別,和抵抗力強弱等等,而有所不同。
1. 對於一些健康狀態良好的人,感染時可能無症狀發生,或只產生類似感冒發熱頭痛或腸胃不適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2. 對於一些族群如老人、免疫不全 (AIDS) 及癌症病人、器官移植接受者為高危險群,可能產生之臨床症狀為肺炎、心內膜炎、急性腦膜炎、尿道炎,且易導致敗血症和腦炎,導致休克、昏迷,為具有潛在致死之疾病。
3. 懷孕期間感染可能導致流產或死胎、早產或新出生嬰兒受感染。
4. 未滿月之嬰兒感染症狀有皮膚出疹、皮下出血、食慾不振、黃疸、嘔吐、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死亡。
治療方法
以抗生素治療。
如何預防
1. 保持個人及飲食衛生,避免進食高風險的食品及飲品。
(1) 加強洗手,進食前、如廁後保持個人衛生。
(2) 生吃的蔬菜、水果要徹底洗淨。
(3) 肉類務必煮熟,避免進食未經煮熟之生肉。
(4) 不要進食未經殺菌處理的牛奶及乳製品、以及來路不明的牛奶及乳製品。
(5) 避免進食存放在冰箱超過一天以上的即食食品。
(6) 澈底復熱經冷藏的食品。
(7) 生鮮和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及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並且分開冷藏。
(8) 瓜果類生長或採收時可能和土壤接觸並受污染,且表皮較粗糙的水果易藏污納垢,應澈底刷洗乾淨後再行分切。
2. 懷孕婦女應有充分的知識了解其危險性,包括對胎兒的危險性。
3. 不要碰觸流產的動物屍體,因為它們有可能已被感染。
4. 飼養動物者、獸醫及畜牧業者應加強環境清潔消毒,定期監測動物的健康狀況,並於接觸過動物後要加強洗手。
5. 食品與食品處理器具之製造者應了解此病特性,工廠和設備設計應有利清洗和消毒以降低可能之污染。
實際病例概況
1. 台灣近幾年來未有李斯特菌食品中毒案件通報情形。
2. 近年國際間發生情形:美國於2021年曾有民眾因某廠牌的西班牙式軟乳酪,疑似受李斯特菌污染而住院治療,2022年亦發生疑似因某公司生產之包菜沙拉而造成的李斯特菌食品中毒,甚至有2人死亡,問題產品皆已被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