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沙波病毒 (Sapovirus)
| 發布日期:2021-03-05 | 更新日期:2021-07-08 發布單位:食品組

 

沙波病毒 (Sapovirus)

沙波病毒最早在1977年於日本札幌 (Sapporo) 一家孤兒院腹瀉群聚事件中發現,與諾羅病毒同為急性腸胃炎中主要病毒性感染源,在春夏交替時是容易發生感染的季節。

沙波病毒 

圖片來源:
http://oardc.osu.edu/lsaiflab/web_pages/Viruses_Discovery.htm

特性

沙波病毒是一種沒有外殼的,直徑約為4146 nm大小的單鏈核醣核酸 (RNA) 病毒,屬於杯狀病毒 (Calicivirdae) 家族中的一員。 

發生原因 

1.     沙波病毒主要以糞口途徑傳播。感染病毒者會嘔吐、腹瀉,如廁後若未洗手,糞便中的病毒可能殘留手上。感染者的手觸摸食物後,另一人再吃下即可能遭傳染;摸到感染者碰過的物品,未洗手就進食也可能遭傳染。 

2.     沙波病毒和諾羅病毒相似,大人、小孩都會遭感染。 

3.     嬰幼兒托育中心、幼稚園、小學、軍隊與宿舍等人口較密集場所特別容易群體感染。 

 

潛伏期 

一般為2448小時。 

 

發病症狀 

1.     主要出現腸胃炎症狀: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 

    

2.     醫界對沙波病毒研究不多,現並無盛行率和致死率統計,但致死可能性不高,需留意不斷腹瀉可能造成幼兒脫水。 

 

治療方法 

適時、適切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給予支持性治療。

 

如何預防 

1.     病毒能夠常態持續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因此應加強清潔、消毒環境及設施,必要時可用漂白水消毒。

2.     嚴格的遵守個人和食品衛生習慣,才能預防沙波病毒: 

(1) 勤洗手,特別是在如廁後、進食或者準備食物之前。

(2) 用餐須採公筷母匙,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懷疑被污染的食物必須被丟棄。 

(3) 身體不適,就醫後宜請假在家休息。 

 

台灣病例概況

 

實際病例 

1.     101年,民眾食用某連鎖餐廳生蠔、生魚片後陸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取得患者檢體肛門拭子21件、嘔吐物4件及糞便7件進行檢驗,病原性細菌檢驗結果為陰性。其中4名患者之嘔吐物,有3件檢體經病毒基因檢測法驗出沙波病毒,另7名患者之糞便檢體,有5件驗出沙波病毒,8件檢體檢出沙波病毒之基因型別均相同,研判為生蠔受到污染所導致 

2.     99年,臺中縣某餐廳連續通報2起宴席用餐後,陸續有353名賓客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食品中毒症狀,其中16位患者的糞便檢體,諾羅病毒檢驗結果為陰性,加驗沙波病毒有8人檢出,另本案廚工糞便檢體有3人檢出沙波病毒,此案經流行病學調查研判,推測員工可能為傳染源,但因無食餘檢體,且環境檢體及水源亦未驗出沙波病毒,故無法確認員工是否透過食物或環境將病毒傳染給民眾。 

3.     96年,疾病管制局接獲台北縣某大學通報學生爆發腹瀉群聚事件,惟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均為陰性,進一步檢測檢驗,確認為台灣地區首例沙波病毒感染腹瀉群聚事件。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網頁。 http://www.cdc.gov.tw/

2.      吳芳姿等 (2007),台灣地區首例沙波病毒腹瀉群聚感染事件,疫情報導,23 (11) : 614-622 

3.      簡郁珊等(2011)2010年台中縣某中餐廳沙波病毒腹瀉群聚事件,疫情報導,27: 36-42 

4.      戚祖沅等(2012)101年某連鎖餐廳供食生蠔造成食品中毒事件之調查與處置,4 : 420-425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