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
(1) 丙烯醯胺的產生,是由於食品中的胺基酸(主要是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與還原醣在高溫加熱下作用產生梅納反應,因此產出副產物「丙烯醯胺」,此反應作用較常見於油炸或燒烤的澱粉類食品。一般而言,食品中以洋芋片、黑糖、杏仁果、油條及薯條等產品於加熱後的丙烯醯胺含量較高;咖啡在烘焙製備過程中亦會產生。而所產生的丙烯醯胺含量會隨食品成分的不同、加熱溫度及時間的差異等製程條件而有所變化。
(2) 丙烯醯胺目前無證據顯示會對人類致癌,但對動物有致癌性,因此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2A類物質,所謂2A類物質是指該物質對試驗動物具致癌性,而流行病學的研究尚且不足以說明為人類的致癌物質。
(3) 目前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其他先進國家均未訂定食品中丙烯醯胺的限量標準。食藥署參考歐盟訂定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訂出薯條、洋芋片、麵包等食品的「丙烯醯胺」指標值,並考量民眾飲食習慣有別於歐美,特別列出「黑糖及油條」之丙烯醯胺指標值,供食品製作業者參考,以降低丙烯醯胺的含量。
(4) 食藥署建議消費者減少食用高溫油炸或烘焙的食品,盡量以清蒸、水煮的烹調方式,同時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降低及分散丙烯醯胺可能對人體健康的風險。
附表、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
管制項目/食品類別
丙烯醯胺(μg/kg, ppb)
薯條(即食)
600
洋芋片(以生馬鈴薯或馬鈴薯泥所製)
馬鈴薯製餅乾
1000
麵包類
小麥製麵包
其他非小麥製麵包
80
150
早餐穀類(不包括:粥)
麩皮產品與全麥穀類、膨發榖類產品
小麥與黑麥原料之產品(非全麥或含麩皮)
玉米、燕麥、斯佩耳特小麥(spelt)、大麥、米製產品
400
300
200
餅乾、威化餅乾、非馬鈴薯製餅乾
500
脆麥餅
450
薑餅
烘焙咖啡
即溶咖啡
900
非穀類之嬰兒食品
50-80
嬰、幼兒餅乾及麵包乾
穀類之嬰、幼兒食品(不包括:餅乾及麵包乾)
50
黑糖**
油條**
*參照歐盟2013/647/EU之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訂定。
**參照我國歷年監測資料訂定。
參考資料:
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http://www.ey.gov.tw/ofs/News_Content.aspx?n=10940662F2403E41&sms=4326217BEFADD6FB&s=CEB76399C852C682 (另開視窗)
食藥署「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
http://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19447&chk=704e7fcd-17f7-4582-adc6-05868ba082fe¶m=pn&cid=4&cchk=f11420b2-cf8e-4d3a-beb5-66521b800453#.Vo4aelJum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