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49期 2025/10/24 如需引用本署圖文,請原圖文轉載並註明出處,請勿重製、刪減或修改內容

本期提要

  • 二、小心致命「肉毒桿菌」毒素:了解症狀與防護要點

          肉毒桿菌為一種絕對厭氧的產孢桿菌,其孢子在自然環境中廣泛存在。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是主要致病因子,可引發嚴重的神經性中毒,在細菌性食品中毒致死率中居首位。其主要傳染途徑可分四類:
    1.食因型:食用被肉毒桿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為大多數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的主要類型。
    2.腸道型:常發生於腸道免疫功能不足或菌叢未健全的人群,食入肉毒桿菌孢子後在腸道內增殖並產生毒素,導致中毒。
    3.創傷型:傷口深處受到肉毒桿菌孢子污染,毒素在傷口內產生,引起中毒,此類多與藥品濫用有關。
    4.其他型:例如醫美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後引發的中毒。

          攝食受肉毒桿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是最為常見的中毒來源。神經性症狀通常在12~36小時內出現,但也有病例在數天後才發病。初期症狀包括疲倦、眩暈、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及嘔吐等,一般數小時內可能自行消退。

    中毒症狀、嬰兒風險與防護
          肉毒桿菌毒素主要作用於末梢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複視、眼瞼下垂、瞳孔放大或無光反射、顏面神經麻痺、唾液分泌障礙、口乾、吞嚥及說話困難等,隨後,患者可能出現肌肉無力、腸道神經阻塞、呼吸困難等情況,並出現頭部控制能力喪失、肌肉張力下降及全身性虛弱。病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保持意識清楚,但嚴重者可能因呼吸障礙而死亡,死亡率高達30~60%。一般而言,潛伏期愈短,病情通常愈嚴重。

     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症狀,圖片內容詳見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49期內文
          依據疾病管制署2015至2025年的統計資料,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確定病例共11例,患者年齡範圍從未滿1歲至70多歲,感染途徑可能各異。其中,有3例為未滿1歲嬰兒,分析其可能的共同風險因素為:
    (1)嬰兒食品的衛生問題:自製的蔬菜泥、果泥等嬰兒食品未經充分的殺菌處理。容易成為肉。
    (2)罐裝副食品的貯存和開封問題:如罐裝副食品未正確冷藏保存、過期或開封後未立即食用。
    (3)嬰兒腸道免疫力較低:未滿1歲嬰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易成為肉毒桿菌感染宿主。

          肉毒桿菌毒素中毒雖罕見,一旦發生後果相當嚴重。幸運的是其毒素並不耐高溫,煮沸(100℃)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民眾只要掌握正確知識並保持謹慎,即可有效預防中毒。

          食藥署提醒,家庭自製的醃漬食品,食用前應先澈底加熱;真空包裝食品應依標示妥善冷藏保存;罐頭食品若膨蓋或開罐後聞到異味,絕不食用;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確保飲食安全。
    回上一頁

食品藥物管理署 更多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訂閱/取消電子報

l 個人訂閱: 便民服務 > 訂閱電子報 > 輸入e-mail >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管制藥品簡訊
l 團體訂閱: 便民服務 > 下載專區 > 其他下載 > 團體訂閱管制藥品簡訊申請單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每週告知您食品、藥品、化粧品、醫療器材等時事新知。
管制藥品簡訊:每季告知您管制藥品的國內、外新知與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