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麻痺性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
| 發布日期:2021-03-05 | 更新日期:2021-07-08 發布單位:食品組

麻痺性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

麻痺性貝毒是在西元1957年從阿拉斯加巨型奶油蚌中被發現與分離出來,之後陸續從相關的藻類跟有毒的貝類中分離出結構類似的一系列毒素,最主要的是蛤蚌毒素 (saxitoxin, STX)。海洋中的初級生產者如貝類生物,若濾食有毒藻類而蓄積毒素於體內,並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就會引發呼吸及循環系統的麻痺性中毒現象。 

 

痲痹性貝毒結構

蛤蚌毒素結構式,來源:
http://www.fda.gov/Food/FoodSafety/FoodborneIllness/FoodborneIllnessFoodbornePathogensNaturalToxins/BadBugBook/ucm070008.htm

 

特性 

1.     麻痺性貝毒是極猛烈的神經毒素,與河豚毒的毒性相似,毒性相當於氰化鈉的一千倍以上。 

2.     麻痺性貝毒是非蛋白質類的小分子物質,對熱相當穩定,不易藉由煮、炸、烤等烹調方式加以破壞。 

3.     可溶於水,對酸穩定,在鹼性條件下易分解失去活性。 


 

發生原因 

1.     在自然界中,藻類毒素往往會藉由食物鏈的傳遞進入甲殼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哺乳類等海洋生物體內。一般而言,無脊椎動物對毒素的耐受性比較高,且經常把毒素蓄積在體內。脊椎動物則易受其毒害,毒素在哺乳類動物的呼吸及循環系統的神經細胞上作用十分強烈,在少許劑量的影異下就能導致死亡,因此人類常因誤食蓄毒貝類而中毒。

麻痺性貝毒的分布及來源

圖片來源:麻痺性貝毒的分布及來源,科學發展月刊,419 

 

1.     麻痺性貝毒常存在於民眾食用的海鮮物種中,如二枚貝(文蛤、牡蠣、西施舌、孔雀蛤、淡菜、海瓜子、竹蟶等)、蟹類、螺類及河豚。曾在屏東、高雄(民國75年)和嘉義地區(民國80年)造成西施舌中毒事件。

原因食品:紫貝(西施舌)、素面織紋(苦螺)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有毒海洋生物網頁。


中毒症狀 

1.     食入後約1530分鐘開始出現中毒症狀,嘴唇四周會先出現灼熱與麻木刺痛感,隨後蔓延至臉、頸、手臂及腳趾。有頭痛、眩暈、運動失調、身體飄浮感、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神經性症狀。但與河豚毒素不同的是,麻痺性貝毒不會產生血壓降低的現象。 

2.     除了上述典型症狀外,也會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不同程度的腸胃道不適,以及喉嚨或胸部悶痛、頭痛、全身倦怠、嗜睡,甚至會有暫時性失明的現象。 

3.     嚴重時導致肌肉麻痺、呼吸困難及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約為 810%,幼童對麻痺性貝毒的感受性較成人高。 

 

治療方法 

1.     目前並沒有特效解藥,在攝食後4小時內,可利用活性碳吸附毒素,或以鹼性的重碳酸鈉溶液利用毒素不穩定的特性來進行洗胃或灌腸。 

2.     麻痺性貝毒所造成最大的危險是發生呼吸麻痺,因此給予支持療法,在呼吸器及呼吸劑的幫助下維持呼吸道的暢通。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或衰竭,必須及時採取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3.     醫院也會視中毒程度施行靜脈輸液、尿液鹼化、血液透析等治療,以稀釋體內血液中麻痺性貝毒的濃度。 

4.     中毒後經24小時仍存活且無併發症的,通常不會有後遺症。  

 

如何預防 

1.     有毒的渦鞭毛藻會大量增生引起藻華現象,對水域造成危害,因此需嚴密監測貝類產區的藻相與環境。 

2.     對水產品進行毒性監測。 

3.     品嘗水產貝類時,第一口採慢嚼,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4.     不要自行捕撈螺類等水產品,也要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 
 
台灣病例概況


本署官網 >業務專區 >食品>餐飲衛生 > 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 歷年食品中毒資料 (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23#.VfYlO7kViUk)

 

實際案例 

民國90年,漁工自行在海上捕撈螺類食用後,發生不適,經採集食餘檢體鑑定為素面織紋螺」,具麻痺性貝毒成分。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衛生署(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食品中毒發生狀況。 
2.     張正明、蔡中和 (2005),食品安全衛生與法規實務,威士曼文化。 
3.     陳樹功等 (2009),新編食品衛生與安全,華格那企業。 
4.     黃秋菊、黃登福 (2007),麻痺性貝毒的分布及來源,科學發展月刊,419 : 34-37 
5.     彭千曄 (2003),魚貝類潛藏的毒素,科學發展月刊,369 : 68-73 
6.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有毒海洋生物網頁。 (http://meda.ntou.edu.tw/toxin/?t=1&c1=0&c2=2&p=2)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