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諾羅病毒 (Norovirus)
| 發布日期:2021-03-04 | 更新日期:2023-10-19 發布單位:食品組

諾羅病毒(Norovirus) 

諾羅病毒是在1968年美國俄亥俄州的諾沃克 (Norwalk) 發生的流行性腸胃炎事件中發現,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它的傳染力及散播力非常快速廣泛,而且病毒顆粒非常少量即可致病,諾羅病毒的感染經常在每年的11月至3月間達到高峰。 


圖片來源: 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PHI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U.S.A. 

特性 

諾羅病毒是一種沒有外殼的,直徑約為2732 nm大小的單鏈核醣核酸 (RNA) 病毒,屬於杯狀病毒 (Calicivirdae) 家族中的一員。 
 

發生原因 

1.    人是唯一的帶病毒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如:透過與病患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患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患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到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 

2.    依據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 的評估,諾羅病毒57% 經由食物傳播、16% 為人傳人、3% 藉由被病毒污染的水傳播。 

3.    易受污染的食品有即食食品、沙拉、三明治、冰品、水果及生鮮魚貝類。 

4.     最易發生的場所包括飯店、長期養護機構及學校等人口密集場所。 


潛伏期 

一般為2448小時。 


發病症狀 

1.         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和水樣不帶血腹瀉。全身性的症狀有頭痛、肌肉酸痛、倦怠等,部分病患會有輕微發燒的現象,症狀通常持續2472小時。 

2.          對於嬰幼兒、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生理障礙的老人,由於這些人缺   乏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可能因體液流失而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
治療方法 

只要適時、適切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給予支持性治療,病患多會自然康復且少有後遺症發生。 

如何預防  

嚴格的遵守個人和食品衛生習慣,才能預防諾羅病毒: 

1.  勤洗手,特別是在如廁後、進食或者準備食物之前。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  或處理排泄物之後,也應洗手。

2.  飲水要先煮沸再飲用,所有食物都應清洗乾淨並澈底煮熟,絕不生食。

3.  外食要選擇乾淨衛生的餐飲場所。

4.  不需烹煮的食物應該儘快吃完。

5.   食物需要封上保鮮膜以預防污染,吃剩的食物應該放在溫度適中的冰箱中儲存。 

6.  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懷疑被污染的食物必須被丟棄。 

7.  注意居家環境衛生,必要時可用漂白水消毒。 

8.  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 

9.  為了預防把疾病傳染給其他人,尤其是餐飲業工作者,應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

台灣病例概況

1. 110年雲林縣某國小師生食用學校自設廚房提供之餐點後,隔日陸續出現嘔吐、發燒等症狀,部分患者及廚工糞便檢體檢出諾羅病毒陽性,食餘檢體為陰性;經流行病學調查,此案件研判為環境與人員交叉污染導致病毒傳播之食品中毒案件。

2.  111年屏東縣有數名民眾食用某渡假村提供之晚餐後,出現腹瀉、嘔吐、頭暈身體不適疑似食品中毒症狀,經衛生局採集檢體並檢驗,部分患者及廚工糞便檢體檢出諾羅病毒陽性,此案件疑似為未做好衛生管理,以致餐點製作過程受到交叉污染而造成之食品中毒案件。

參考資料
1. 防治諾羅病毒宣導單張(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5655#.V75lCLnr2Uk)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病毒性腸胃炎(http://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j1rqZjBCeR9vtCRUHefN3g)
 
3. 陳樹功等 (2007),藥物食品檢驗局,藥物食品安全週報,72

4. CDC, USA : Norovirus.
   (
https://www.cdc.gov/norovirus/index.html)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