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36期 2025/07/25 如需引用本署圖文,請原圖文轉載並註明出處,請勿重製、刪減或修改內容

本期提要

  • 一、懷孕用藥有學問,掌握正確資訊守護母嬰健康

          為了孕育健康、平安的寶寶,孕期用藥安全是每位準媽媽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邀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黃建霈醫師,說明孕期用藥的基本原則與注意事項,協助準媽媽在面對身體不適或慢性疾病治療時,做出安心、正確的用藥選擇,保障自身與胎兒的健康。



          黃建霈醫師指出,孕期用藥需特別謹慎,主要原因在於部分藥品可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進而影響胎兒的心臟、神經系統、腦部、五官及四肢的正常發育。

    孕期不同階段 用藥皆須謹慎
          
    其中,第一孕期(約懷孕第4至第8週)為胎兒器官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此階段若誤服藥品,恐影響胎兒正常發育。而第9週至生產前雖為胎兒逐步成形階段,仍有藥品可能導致胎兒生長遲緩或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以常見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為例,若於懷孕20週後使用,恐引發羊水過少,甚至造成胎兒動脈導管提前閉合,進而引發肺動脈高壓等嚴重併發症,因此不建議孕期使用。

          部分女性在尚未察覺懷孕的情況下服用藥品,常因此感到焦慮。對此,黃建霈醫師說明,若用藥發生在受孕後的頭四週內,藥品可能造成胚胎無法著床或存活,自然淘汰;若胚胎能順利存活,建議後續透過產檢密切追蹤發育情形。若發現胎兒發展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醫師將協助準父母共同評估後續處置方向。

          此外,若女性本身因慢性病需長期服藥,如使用於高血壓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ARB),或是口服降血糖藥、抗癲癇藥品或精神科藥品等,建議在確認懷孕後儘速與醫師討論,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停藥或調整藥品,以降低對胎兒的潛在影響。

    口服與外用藥品皆需慎選,孕期保養有學問
          
    另一方面,也有準媽媽因擔心藥品影響胎兒而延誤就醫或拒絕用藥,反而造成更大風險。以甲狀腺機能亢進為例,若不治療,可能引發嚴重的甲狀腺風暴,危及母胎生命。即使治療藥品可能對少部分胎兒造成唇顎裂或頭皮缺損等風險,但在臨床上發生率極低,且多數可透過後續醫療處理改善,整體風險遠低於未治療所造成的傷害。醫師會綜合考量「利大於弊」原則,確保藥品使用的安全性與必要性。

          除了口服藥品,外用藥品與化粧品也需多加注意。黃建霈醫師提醒,含有A酸、水楊酸或塑化劑成分的化粧品,以及常見的痠痛貼布,多含NSAIDs成分,可能經皮膚吸收後影響胎兒,建議孕期減少或避免使用。

          最後,黃建霈醫師呼籲,有懷孕計畫或已經懷孕的女性,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懷孕情形,讓醫師根據個人狀況進行妥善用藥評估。若對所使用的藥品或化粧品有疑問,也可諮詢主治醫師、婦產科醫師或藥師,獲得專業建議後再做決定,才能安心用藥、健康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文字撰寫|遠見50+編輯群

食品藥物管理署 更多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訂閱/取消電子報

l 個人訂閱: 便民服務 > 訂閱電子報 > 輸入e-mail >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管制藥品簡訊
l 團體訂閱: 便民服務 > 下載專區 > 其他下載 > 團體訂閱管制藥品簡訊申請單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每週告知您食品、藥品、化粧品、醫療器材等時事新知。
管制藥品簡訊:每季告知您管制藥品的國內、外新知與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