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87期 2024/08/16 如需引用本署圖文,請原圖文轉載並註明出處,請勿重製、刪減或修改內容

本期提要

  • 3.「邦克列酸」是什麼?食品中毒要注意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是臺灣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到底邦克列酸是什麼?如何進入食品?

          食藥署說明,邦克列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𝑩𝒖𝒓𝒌𝒉𝒐𝒍𝒅𝒆𝒓𝒊𝒂 𝒈𝒍𝒂𝒅𝒊𝒐𝒍𝒊 𝒑𝒂𝒕𝒉𝒐𝒗𝒂𝒓 𝒄𝒐𝒄𝒐𝒗𝒆𝒏𝒆𝒏𝒂𝒏𝒔, 𝑩. 𝒈𝒍𝒂𝒅𝒊𝒐𝒍𝒊 𝒑𝒗. 𝒄𝒐𝒄𝒐𝒗𝒆𝒏𝒆𝒏𝒂𝒏𝒔)所產生的細菌毒素。它的特性是非常耐熱,即使在高溫高壓下烹煮,也難以完全破壞其毒性,由於它沒有顏色和氣味,若不小心食用也難以察覺!

    邦克列酸發生原因
          唐菖蒲伯克氏菌在中性(pH 6.5-8.0)、低鹽(含鹽量<2%)、溫暖且潮濕(20-30℃)及富含油酸的特定條件下容易產生邦克列酸。

     

          相關文獻指出,由於邦克列酸可能比較容易污染穀物和麥類,在加工過程中,若磨漿後未及時曝曬或加工完未冷藏,或是發酵過程中未妥善保存,例如河粉、涼皮、發酵玉米麵、糯米圓等食品,都可能受到污染。另外,乾木耳、乾銀耳長時間在室溫下浸泡,或是不當保存的發酵薯類產品,如山芋粉絲、馬鈴薯粉條,也可能受到邦克列酸的污染。

          為確保食品業者製備米麵濕製品之衛生安全品質,食藥署於2024年5月20日啟動邦克列酸抽驗,由地方政府衛生局至餐飲業者處抽驗粿條、粄條或河粉等米麵濕製品,截至目前,已抽驗110件,檢驗結果均未檢出邦克列酸。

    預防邦克列酸食品中毒
          由於邦克列酸不能通過洗滌或烹飪來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以下是可以預防邦克列酸中毒的方法:
    (1)避免在家中自行發酵玉米、椰奶或椰肉產品,以降低邦克列酸污染的風險。
    (2)如果需要將白木耳或黑木耳浸泡過夜,建議於冷藏下使用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之潔淨水源浸泡,過程中應定時換水,以避免微生物孳生。
    (3)若發現食品有變質腐敗,或不確定其來源或安全性時,應避免食用。食材烹煮後,建議於2小時內食用完畢或儘速降溫保存。

食品藥物管理署 更多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訂閱/取消電子報

l 個人訂閱: 便民服務 > 訂閱電子報 > 輸入e-mail >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管制藥品簡訊
l 團體訂閱: 便民服務 > 下載專區 > 其他下載 > 團體訂閱管制藥品簡訊申請單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每週告知您食品、藥品、化粧品、醫療器材等時事新知。
管制藥品簡訊:每季告知您管制藥品的國內、外新知與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