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因改造食品管理專區

玖、Q&A
| 發布日期:2014-08-13 | 更新日期:2024-03-19 發布單位:食品組

1.什麼是 GMO ?
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就是基因改造生物,基因改造生物係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改造現象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例如:將甲生物某個基因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轉移殖入到乙生物,如此乙生物便成為 GMO ,它獲得了甲生物該基因的遺傳特性。 GMO 包括動物、植物及微生物。
 
2.什麼是基因改造技術(Gen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依我國基因改造食品之安全性評估方法所指,基因改造技術係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改造現象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3.什麼是基因改造食品(GM Foods)?
基因改造食品(GM Foods)是以現代基因工程技術從 GMO 製造出的食品,它在市面上呈現的方式有以下三大類:
(一)食品本身含有新基因,如含抗除草劑農藥基因的黃豆。
(二)加工食品成分含有新基因,如基因改造黃豆作出的豆腐。
(三)純化精製的食品如黃豆油,其原料雖為基因改造黃豆,純化精製後卻不含有新基因。
 
4.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嗎?
每一種基因改造生物都不同,基因插入的方式也不相同,所以,每一種基因改造生物如供為食品原料,就必須當做一件個案嚴格評估。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係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嚴格管理,相關政策規定之擬定,以維護民眾飲食安全為前提,以科學證據為基礎,全面考量消費者權益、糧食供應及政策可行性。
 
5.市面上最常見的基因改造食品是什麼?
市面上最常見的基因改造食品,其成分是來自經基因改造的黃豆和玉米。經基因改造的黃豆可加工製成醬油、黃豆粉,或用來製造餡餅、食用油及其他豆類食品;經基因改造的玉米則可加工製成玉米油、麵粉或糖漿,再用來製造零食、糕餅和汽水。
 
6.基因改造食品為什麼會含有〝耐抗生素〞的基因?這些基因會否影響人類健康?
在基因改造過程中,耐抗生素基因是用來識別那些能夠成功轉移的基因。有人擔心這些基因會從基因改造食品轉移至人類腸臟的細菌,使這些細菌產生耐抗生素的能力。事實上,這個可能性很低,因為要有很多複雜及不大可能發生的事件連續發生,才會造成該基因轉移。不過,現行的做法是採用其他方法而避免採用耐抗生素基因作為標示基因。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亦勸諭業界不要使用醫療常用的抗生素作為標示基因。
 
7.市面上的基因改造作物,有些具有「抗蟲」特性,可以讓特定昆蟲中毒而死,這對人的健康是否會有影響?
(一)大部分的農作物,不論是穀類、蔬菜或是水果,在種植過程都會有蟲害問題,所以一定要噴灑「殺蟲劑」類的農藥,以避免受到昆蟲的侵食而影響收成,或影響外觀賣相,而造成損失。但殺蟲劑之使用常會有農藥殘留的問題。
 
(二)在60多年前人類便已知道有一種微生物稱為「蘇力菌」,當它與田野間的鱗翅目及鞘翅目昆蟲(如玉米根蟲及歐洲玉米螟)接觸後,會造成昆蟲死亡,但蘇力菌對人類不具有毒性,所以被用來作為「生物農藥」。過去60多年已被農業及一般家庭廣泛利用,目前的有機農業,仍然使用蘇力菌來作為天然的殺蟲劑。
 
(三)當蛋白質及遺傳工程技術被發展出來後,科學家便將蘇力菌能使昆蟲致命之原因找出來,知道是蘇力菌裡面有一種蛋白質結晶物,被特定昆蟲食入後,會造成其腸道出血(中毒)而死亡。這就是「蘇力菌」具有「抗蟲」能力的原因所在。
 
(四)科學家已經證實:蘇力菌的抗蟲蛋白質只對特定的昆蟲具有毒性,對鳥類、爬蟲類及哺乳類完全無害,所以對人類當然是安全的。
 
(五)在1990年代,人類透過基因工程技術,將製造抗蟲蛋白質的遺傳基因(抗蟲基因),從蘇力菌中找出來,並將它轉殖進入玉米、棉花及油菜等容易受到蟲害的作物中,使這些作物的細胞中,與蘇力菌一樣,能夠製造抗蟲蛋白質。當田野中的玉米根蟲或歐洲玉米螟,與帶有「抗蟲基因」的玉米接觸後,便會因食入該蛋白質,造成中毒而死亡。
 
(六)所以,當玉米、棉花及油菜透過遺傳工程技術,能製造特定蛋白質而產生「抗蟲」之能力,便稱為「抗蟲」基因改造作物。
 
8.目前在台灣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有哪些?
在台灣,已審查通過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棉花、油菜及甜菜等5項,詳細名單可由本署網站(http://www.fda.gov.tw)首頁/業務專區/食品/食品查驗登記管理/基因改造食品項下查詢。至於目前在台灣市場中常見的基因改造食品,則是黃豆、玉米和它們的加工製品。
 
9.基因改造食品中的「基因」成分是否會轉移至人體中?
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中,只要是來自農林漁牧產品,都含有很多基因(也就是DNA),及其表現(製造)出來的蛋白質。我們每天所吃的米飯、麵食、肉類、魚蝦貝類、五穀雜糧及各種蔬菜水果,都有很多基因及蛋白質被人類吃進去後,在體內消化。人體的消化系統中,有很多種分解酵素,食物中的基因(DNA)片段及蛋白質成分,在通過消化道時,都會被快速分解,而成為人類所需的熱量或營養組成。而其原有的DNA結構及蛋白質功能都會在人類的消化系統中破壞殆盡,不會有任何殘留。
 
所有的基因改造作物,其殖入的外來基因,必須來自對人類無危害的生物體,如「抗蟲」基因來自蘇力菌(Bt),「耐除草劑」基因來自農桿菌,而蘇力菌及農桿菌都是在自然界中對人類無害的微生物,如同人類經常利用的酵母菌及乳酸菌,都是安全的。當一種新的基因改造作物被研發出來時,對殖入之基因及表現之蛋白質,必須進行嚴謹的安全性評估,包含食用安全歷史、熱加工安定性、消化耐受性試驗、表現蛋白質之口服急毒性試驗、胺基酸序列比對等,涵蓋各種毒理學及致敏性評估。而且,所有實驗數據都必須經過生產國及進口國之政府部門及專家委員審查許可,才可以正式生產及貿易流通。
 
所以,食物不論是來自傳統作物或是基因改造作物,其中的任何基因及蛋白質,完整進入人體或轉移至細胞組織而留在人體內的機率幾乎是零,更不會轉移到生殖細胞而影響到下一代。
 
10.吃基因改造食品會不會引起過敏?
(一) 許多傳統食物中均含有過敏原,包括花生、堅果、牛奶、雞蛋、魚、甲殼類、小麥等。根據研究指出,在數千種食物原料中,大約有200種蛋白質,已被確定是食物過敏原。
 
(二)「殖入新的基因」理論上可能會誘發新的過敏原。然而,也可以利用基因改造的方式去除可能造成過敏的相關基因表現,減少食物中的蛋白質成分造成過敏的可能性,如紐西蘭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改造的方式,已開發出低過敏牛奶。
 
(三) 食物中的基因(DNA)片段及蛋白質成分,在通過人類消化道時,都會被人體分泌的消化酶及各類酵素快速分解,其原有的DNA結構及蛋白質功能都會在人類的消化系統中被破壞,不會有完整的殘留。
 
(四)當一種新的基因改造作物被研發出來時,對殖入的基因及表現之蛋白質,必須進行完整的安全性評估,包含消化耐受性試驗、表現蛋白質之口服急毒性試驗、胺基酸序列比對,如有必要,還會進行過敏血清試驗,這已涵蓋各種毒理學及致敏性評估。
 
(五) 作為食品用途之基因改造作物,都必須經過上述完整之試驗分析步驟,以確認對人類不具任何致過敏之疑慮。所以,經嚴謹安全性評估的基因改造食物,與傳統食物是同樣安全的。
 
11.基因改造食品和傳統(非基改)食品不同嗎?
(一) 國際間,食品用途之基因改造作物以黃豆及玉米為主。其乃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其他作物或微生物的一小段基因,轉殖到黃豆或玉米中,使之產生抗蟲或耐除草劑之功能,但原有之外觀、基本組成、關鍵成分及加工利用性等,並無改變。
 
(二)基因改造作物如要作為食品原料使用,必須經過嚴謹之安全評估,包含組成分分析如各項胺基酸、脂肪酸、醣類、類黃酮、抗營養成分等,確認其各項組成分與傳統非基改作物並無顯著差異。而且還必須進行動物餵食(毒理學)試驗及致敏性評估,證實其食用安全無虞。所以,市面上流通之基因改造食品,和其對照之傳統非基因改造食品,二者之食用安全並無差異。
 
(三)以同項食品而言,傳統食品並不需要進行食品安全評估即可販售,而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則必須額外再進行毒性、致敏性等試驗,甚至是全食物動物餵食模式試驗,確認其食用安全無虞,才會被核准上市販售。
 
(四)綜上可知,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上市前,都必須經過嚴密的食品安全評估,所以相較於傳統食品,更可確定其食用安全性。
 
12.有些食品之原料來自基因改造作物,但該產品卻不需要標示「含基因改造」,原因是什麼?
(一)食品可以免標示「含基因改造」成分,主要原因有三:
1. 產品製造過程,經過萃取及純化等高度加工,製成之產品中完全不含遺傳基因(DNA片段)及蛋白質成分。
2. 產品經過長時間之發酵及分解過程,原本存在的遺傳基因(DNA),已完全分解破壞,不再具有完整之遺傳訊息;原本存在的各種蛋白質大分子,亦已分解為胺基酸或者是很短的胜肽分子(peptide),也不再具有蛋白質結構及功能性。
3. 使用目前最先進的檢驗儀器設備,均無法確認該產品之原料是否來自基因改造作物。
 
(二)市面上的玉米澱粉,可能來自傳統玉米或是基因改造玉米,但經過萃取及純化等加工流程,製成玉米之基本結構及功能都是一樣的。
 
(三)市面上的液體果糖,其製程係將澱粉先水解為葡萄糖分子,再進一步由「固定化酵素」轉化為果糖,其原料來源主要有樹薯澱粉及玉米澱粉(來自基改玉米),但不論其原料是否為基因改造,製得之果糖都完全一樣。
 
(四)市面上的釀造醬油,黃豆為其原料之一,市面上的化學醬油,脫脂黃豆粉為主要原料,在經過發酵或酸水解過程,原料中的所有DNA及各種蛋白質分子,都會完全分解,所以最後製得的醬油產品,無法檢測其原料黃豆或豆粉是否為基因改造。
 
(五)我國規定,上述含基因改造原料之高層次加工食品,得免標示該產品「含基因改造」,這個規定,與日本、韓國、紐澳的規定都是相同的。
 
(六)上述產品,其原料不論是否來自基因改造作物,都不需要標示出來,因為產品中已不含DNA及蛋白質分子,而且亦無法由檢驗來確認其原料來源。從另一角度來看,不論這些產品不論是否來自基因改造原料,因為沒有安全上的顧慮,所以就沒有標示的必要性了。
 

13.目前主要的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有哪些?
根據統計,基因改造黃豆、基因改造玉米、基因改造油菜與基因改造棉花是目前全球的四大基因改造作物。
 
14.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在推出市場前有否經過安全評估呢?
為了安全起見,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均須接受嚴格的安全評估,才可在市面出售。以生產最多基因改造農作物的美國為例,基因改造食品是由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及農業部(USDA)三個聯邦機構負責管理評估。我國則由科技部、農業部和衛生福利部分別在上、中、下游,就所管實驗室研究、田間試驗和食品衛生等方面,做安全評估的層層把關。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須完全符合有關的安全評估,方可在市面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