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野生菇類
| 發布日期:2021-03-05 | 更新日期:2022-06-24 發布單位:食品組

   溫暖的季節,一陣雨後,在野外林間、田埂邊和草原上,經常可看到從草叢、洞穴、木頭上,冒出不知名的野菇。台灣地區每年幾乎都會發生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造成的食品中毒案例,因為蕈類不易由外觀或形狀來判定是否有毒,許多有毒的蕈類,長的近似市售的食用菇,最常造成民眾誤食的有毒菇蕈為「綠褶菇」及「布雷白環蘑」。

綠褶菇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學名: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Meyer : Fr.) Massee
分類:傘菌目Agaricals

型態特徵

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主要生長季節為春夏秋季,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在台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所以稱為「綠褶菇」。
菌蓋呈半球形至平展可寬5~20公分,菌柄長10~20公分,粗0.8~2公分,因其型態、色澤與可供食用之白色雨傘菇 (Marolepiotaprocera) 類似,故常被混淆。不同點在於綠褶菇底部菌褶於早期會由白色轉為黃綠色,且當菌體受損時會轉為褐色,這是可辨識的重要特徵。誤食後1~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綠褶菇宣導單張(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5655)

布雷白環蘑

 
(圖片來源:花蓮縣衛生局) 

學名:Leucoagaricus bresadolae (Schulzer) Bon
分類:傘菌目Agaricals

型態特徵
常見於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多於春秋兩季於草地或林地上成簇冒生。菌蓋寬3~8公分,呈半圓形至平展,中央稍凹,表面暗褐至灰紅色,底白色。菌柄長5.5~11公分,粗0.4~1公分,中空、淡灰紅色,平滑基部澎大且具有紅褐色角鱗。誤食後3~7小時會有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台灣病例概況

本署官網 >業務專區 >食品>餐飲衛生 > 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 歷年食品中毒資料 (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23#.VfYlO7kViUk)

實際案例

1. 109年南投縣民眾疑似自行採摘路邊野菇烹煮食用後,造成噁心、發燒及腹瀉等症狀,食餘檢體經檢驗後發現是綠褶菇。因此,民眾對於來路不明的動植物,務必秉持著不採不食的原則,以避免造成身體不適。
 
2. 110年嘉義縣曾有民眾烹煮食用鄰居栽種的菇類後,發生嘔吐、腹痛、腹瀉及手麻等症狀,食餘檢體的不明菇類檢驗結果為綠褶菇。部分有毒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也難以辨識,民眾勿自行採摘、食用或贈與他人來路不明的菇類或植物,以免造成身體不適的症狀。
 
誤食有毒菇類的中毒症狀

有毒菇類所含的毒素對人體的影響,也會因個人體質、食用方法及用量而有所不同。依據中毒的症狀及反應時間分類,大致上可區分為四大類:

1.
毒素造成腸胃不適,如腹痛、腹瀉、嘔吐等,食後30分至3小時即有徵象。
2.
毒素造成細胞損壞,對肝、腎的傷害,食後約10小時開始反應。
3.
毒素侵襲自律神經產生醉酒、臉紅、盜汗等反應。
4.
毒素侵襲中樞神經產生昏眩幻象,約30分鐘至3小時開始反應。

通常一種毒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因此中毒反應常混合發生,台灣的有毒菇類一般毒性並不強,主要以腸胃症狀居多,即使如此,仍有毒性較強的菇類存在,嚴重時可能危及食用者的生命安全,千萬不可輕忽。

治療方法

一般而言其急救方法為排除毒物、服用解毒劑和對症治療:

若誤食菇類而有疑似中毒現象發生時,應先使患者嘔吐,將胃內容物排出後緊急送醫。並保留所食之檢體,以利病因之判定,同時可做為急救之參考。由於毒菇的毒素屬於生物毒,種類繁雜,不易純化進行藥理或臨床試驗,且一種毒菇又常含有多種毒素,因此目前尚無法製備像蛇毒血清專一性高的解毒藥劑,僅有針對臨床症狀所產生的不良副作用加以抑制,再就毒害作用損害處進行保護性措施。

收集及保存檢體

民眾應盡可能收集可疑的毒菇檢體,提供醫師或專家作為專業判定的依據,以利對症下藥,施行急救措施。以下為採集菇類檢體時應注意的事項:

1.
保持標本的完整性:使用小刀小心地將生長在地上或木頭上的菇類整株(包括蕈杯、蕈絲)完整的挖下來。
2.
不要觸碰蕈蓋或蕈柄:主要是為了保留蕈蓋或蕈柄上的鱗片、蕈環及蕈幕等特徵;如果蕈蓋上黏附有碎草、砂土時,也盡量保持原狀。
3.
用紙或紙袋盛裝:不要使用塑膠袋盛裝,以免水氣跑不出來使標本爛掉。應該使用紙袋來盛裝,如報紙或漢堡店紙袋。
4.
記錄其外觀及顏色:留意菇類採集之前及不小心碰裂後顏色上的變化。
5.
觀察其生長的環境:注意菇類是長在草叢裡、樹木上、腐木上或是垃圾堆裡。
6.
暫時存放冰箱冷藏:最好是讓標本自然陰乾。
7.
請專家鑑定。

如何預防

看到不知名的野菇冒生,切勿以為是地上冒出來的「禮物」,應秉持「不採不食」的觀念,以免誤食不幸中毒。

參考資料
1. 
陳樹功等 (2008),當心美麗的殺手-野外毒菇不可採(一),藥物食品安全週報,157
2.
陳樹功等 (2008),當心美麗的殺手-野外毒菇不可採(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158
3.
郭荔平 (2006),地上冒出來的禮物要小心,藥物食品簡訊,307